当前位置 : 详细内容

颍州区景点
文章来源: 本站原创  发布时间:2023-05-11  浏览:11829


 

阜阳博物馆


阜阳市博物馆始建于1958年,是国内建馆较早的地市级综合性博物馆之一,1963年郭沫若题写馆名。原馆址于1987年建设,坐落于清河东路339号。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,主楼建筑面积3050平方米,展厅面积1700平方米。

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,2017年3月总投资5.7亿元的市博物馆新馆开工建设。新馆位于城南新区中清河西侧、八里松路北,建筑面积约3.9万平方米,其中地上面积2.96847万平方米,地下面积0.9万平方米,展厅面积1.14万平方米,上展文物2000余件。包括地下一层文物库房,地上四层展厅,外形为“石开玉现”造型。2021年下半年市博物馆新馆开始布展,博物馆新馆展示区分三层,其中一楼为临时展厅和多媒体互动厅、二楼为阜阳通史展览、三楼为四个专题展厅。新馆突出阜阳地域文化特点和阜阳历史文化亮点,提炼重点文物的文化符号,借助科技互动手段,让文物“活”起来。读懂一座城市,最好的办法就是从看博物馆开始,因为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,都藏在博物馆里。阜阳博物馆新馆将打造成皖北首家智慧博物馆,让静态的文物动起来、会说话。

阜阳市博物馆于2018年升级为国家二级博物馆,馆藏文物12.6万件,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4件、二级文物296件、三级文物2303件,有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珍贵古籍13部。藏品分青铜器、陶器、瓷器、玉器、石器、书画、古生物化石等十几个门类,其中商代龙虎铜尊、战国楚“郢大府”铜量器、阜阳汉简、西汉天文仪器、东汉青铜辟邪,新莽“井田”铭铜镜、北魏纪年鎏金铜佛像、唐真子飞霜镜、宋金纪年银铤等,具有较高的历史、艺术、科学价值。


颍州西湖


阜阳市颍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位于阜阳市西9公里处,系安徽省级风景名胜区、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、国家3A级旅游景区、国家湿地公园。远景规划70平方公里,省政府批准一期规划24.32平方公里,其中湖面6平方公里,是一个以历史文化为核心的、集生态湿地旅游、休闲度假、会议餐饮为主题的综合型旅游休闲度假区。主要有兰园、怡园、女郎台、紫竹苑、醉仙居、西湖碑林、百花园、清涟阁、九曲桥、梳妆台、苏堤、欧堤等二十多个景点。另有与景区相比邻的面积为6平方公里的国家湿地公园。

    颍州西湖曾与杭州西湖、惠州西湖和扬州西湖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湖。从宋代起有北宋词人、宰相晏殊,北宋文学家、史学家欧阳修、苏轼、宋代中书侍郎吕公著等七大名人知颍州,为古颍州西湖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,并留下了113首著名诗篇。北宋欧阳修写《采桑子》十三首,连用十个“好”字赞美颍州西湖。苏轼曾有数十篇赞美颍州西湖的诗词,留下了“西湖虽小亦西子,萦流作态清而丰”、“大千起灭一尘里,未觉杭颍谁雌雄”这些盛赞颍州西湖的名句。

2010年8月,《颍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(2008-2020年)》修编方案获省政府批准。2011年3月,颍州西湖管委会会同市规划局、市旅游局,经过公开招聘,由中国·城市建设研究院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编制景区24平方公里控制性规划和湖区6平方公里修建性详细规划。2012年12月,“两个规划”通过专家评审,规划按照“东娱乐”、“西休闲”、“中观光”的格局,打造“三圈”、“八区”,形成“一湖连两河,一脉生两翼”的景区结构,努力把颍州西湖打造成为以历史文化为核心、以现代娱乐、休闲、度假为重点、集生态湿地观光旅游、会议餐饮为主题的文化之湖、娱乐西湖、休闲之湖和生态之湖。


文峰公园


文峰公园文峰塔位于阜阳城中心干道颍州路附近。近史志记载,因奎星楼不高,文星不太显露,所以当地文风不振,功名不多。康熙三十五年(1796年)于此建文峰塔,以振兴阜阳文风。塔为全砖结构,七层八边形,高31.8米。各层有塔心室,一层独为一室,北门为阶梯入口,有盘旋梯道贯顶。一、三、五、七层四方有四券形门;二、四、六层,在南、西、东三面各有三门。塔为密檐楼阁式,每层叠涩出桅,有仿木结构的砖雕斗拱支承挑出的密檐。顶部起脊挑角,三叠珠式宝剑,由铁制五叉刹杆贯串攒尖,造型朴素庄严。文峰塔与奎星楼,都建在城之东南方,即巽方。《山海经图赞》说:“地亏巽维,天缺乾角”。阜阳地形西北高东南低洼,据《颍州志》记载:堪舆学家认为东南洼而地轻,地气外溢而难出人才,须建塔以镇之。《易·巽》说巽象风:“随风,巽”。疏去:“风既相随,无物不顺”。按儒学家说法,巽为文章之府,塔有卓笔之形。故称“文峰塔”。文峰塔既与“文”相关又极富道教色彩,该塔一些砖雕,有表示吉祥如意的长寿鹿、灵芝草、龙、凤,有文人祈求的鲤鱼跳龙门,还有阴阳鱼图案。这对研究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、审美心理和阜阳历史等方面都提供了形象生动的宝贵资料。总之,这类塔属于旧时所谓风水塔。


奎星楼


阜阳奎星楼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。

奎星楼,位于阜阳市老城东南城墙交结处,又称拐角楼。据传晴日登楼可望霍山,故旧县志又称“望霍楼”,俗称“三篷塔”。原为明万历二年(1574年)知州赵世相扩建南城所建敌楼。清同治九年(1870年)重修。全砖结构,三层六边形,通高9.93米,叠涩出檐,起脊翘角,结顶饰铁制舞凤,六角制铜制响铃(1981年重修时改铁制铃)。凤舞而有容仪,古人以为有瑞应,故顶饰具有传统文化性质。

奎星楼三层均室,但互不贯通。一层朝南开一半圆形券门,二层一门四圆形券窗,三层南门楣额为“奎壁联辉”。“奎”、“壁”、“斗”均属二十八宿星座。“奎星”是二十八宿中白虎七宿的首宿,因其“屈曲相钩,似文字之画”,所以《孝经·援神契》有“奎主文章”之说。

《春秋元命苞》更认为汉字起源也与奎星有关,说苍颉“仰观奎星圜曲之势,俯察鱼文鸟羽、山川指掌,而创文字”。《历代名画记》说:“奎有芒角,下主辞章”。由于古籍中常把奎星与文字、文章联系在一起,所以历代文人都崇拜奎星,各地为之建楼奉祀,以祈祷本地文人辈出,文风昌盛。

 

刘锜祠


刘锜祠位于阜城西北城墙上,主祀南宋抗金名将刘锜,陪祀有“顺昌之战”时顺昌知府陈规、通判汪若海、副将赵尊、耿训、韩直、许清、阎充和义军曹成。

刘锜祠历代不断修葺,仅清代就于乾隆十年(1750年)、嘉庆十三年(1808年)、光绪三年(1871年)三次重修。抗日战争初期,以“撤城防敌”为名强行拆毁。1941年,主持道士常华庵集资在原址重建大殿三间,厢房三间。正殿神龛内供奉刘锜、陈规、汪若海等九人彩绘塑像。

刘锜祠现为阜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 

 颍州古城墙


颍州古城墙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。

颍州古城墙位于阜阳市颍州区,年代为明。为原颍州府城墙。1939年,城墙拆除,现仅存两段残迹。

颍州之名始于北魏,州治即在今阜阳市颍州区鼓楼街道北部。历经隋、唐、五代、宋、金、元七百余年。明万历二年(公元1574年),时任颍州知州赵世相增筑颍州南城五里有余。加上北城,一共有九里四十四步。改四门,东门名"宜阳门"、西门"宜秋门"、南门"迎薰门"、北门"承恩门"。由文德街另开一门,叫"五门楼"。在"望湖门"西,后有人云:"开此五门楼与颍城不利",随即封闭,文德街南头抵城墙处不复建门。新城跨西建,故有五个角,建有五座敌楼,又称"戌楼";西南角叫"克敌楼",又称"白衣楼"、"云载亭";东南角叫"望霍楼",又叫"奎星楼"、"拐角楼"--因"霍山"在南,所以叫"望霍楼";西北角叫"凯歌楼"";东北角叫"向蒙楼",又叫"神龙楼",在今"刘锜祠"的东边,有一座西北城墙的侧门叫"待诏门",号称"颍州府环城十楼"。东城门楼、西城门楼、南城门楼、北城门楼、五门楼、待诏门楼、克敌楼、望霍楼、凯歌楼、向蒙楼。若加上老顺昌府的南门镇颍楼(鼓楼)、城隍庙里的"花戏楼"、东城墙"文昌阁"上的"文昌楼",又称颍州府环城十三楼。

颍州府环城十三楼,叠涩出檐,飞檐翘角,不仅是"克敌楼"、"戌楼",而且是登高远眺之所。以城筑楼,设计奇巧,建筑雄伟,殿堂拽山磨角,四周挂铃,风吹铃响,响彻十余里。登楼路径,盘旋曲折,路径两旁,苍松翠柏,挺拔伟岸。环城十三楼檐牙高啄,飞阁流丹,各抱地势,城墙上的环城十楼异常险峻,城高濠深,易守难攻。

抗战初期,国民党政府发布拆城命令,1939年,桂系师长赖刚至阜阳,强迫民工扒城楼、拆城墙,千百年的古建筑从此毁坏殆尽。

古颍十三楼,目前仅仅剩下一座"奎星楼",即东南角的"望霍楼"。"望霍楼"的存在,是老阜阳"飞檐翘角十三楼"的历史见证。

2012年,颍州古城墙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
保护范围:古城墙建筑范围。

建设控制地带:保护范围外,四周10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