阜阳历史 |
文章来源: 中阜阳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发布时间:2025-04-15 浏览:4995 次 |
阜阳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丰厚。在距今8000—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,阜阳境内有原始先民活动,留下了临泉王新庄、阜南台家寺、太和倪邱、颍东岳家湖等遗址。 相传夏禹治水成功之后,将天下分为九州,今阜阳属豫州之地,约公元前2179年,境内夔部落形成。武王克殷后,西周分封诸侯,境内设有胡子国(今阜阳城附近)、慎(今颍上县江口)等诸侯方国。 战国时期,阜阳的归属迭有反复,曾先后为宋、齐、楚等占据,后期则属楚所辖。楚国在此地设有胡(今阜阳市)、钜阳(今太和县原墙东北)、新郪(今太和县倪邱)、寝丘(今临泉县)、慎等5个县邑。 秦汉时期,阜阳境内设置汝阴(今阜阳市区)、寝县(今临泉县境内)、新阳(今界首市境内)3县,属陈郡。及至西汉,阜阳属豫州刺史部汝南郡,境内设鲖阳(今临泉县鲖城)、寝、慎、汝阴、富陂(今阜南县境内)、细阳(今太和县原墙)、新郪、新阳等8县。东汉承袭西汉旧制,阜阳仍属豫州刺史部汝南郡,境内设汝阴、鲖阳、固始(由寝县改立)、富陂、原鹿(今阜南县阮城)、细阳、宋(由新郪县改立)、慎、新阳等9县。 南北朝时期,境内成为争夺拉锯之地,依次被北魏、南刘宋、南萧齐、北魏、南梁、北齐、北周所属,以北魏所属时间最长。北魏孝昌四年亦即武泰元年(528年),在历史上首次设置颍州。 北宋徽宗政和六年(1116年),因曾为神宗赵顼的封地,升为顺昌府,治在汝阴县(今阜阳市内),下辖汝阴、泰和、颍上、沈丘四县。南宋名将刘锜在顺昌击败金军,史称“顺昌大捷”。 清雍正十三年(1735年),升颍州直隶州为颍州府,原州地附廓阜阳县。 1912年,废州府而留县,亳州改为亳县,和涡阳、蒙城、颍上、太和、阜阳共6县均属安徽省。1914年,省下增设道一级行政机构,阜阳、颍上、蒙城、太和、涡阳、亳县6县属安徽省淮泗道(道尹驻凤阳)。1932年,废道,在阜阳设置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,仍辖6县。1934年,增置临泉县,上隶第七行署。1940年,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称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,辖县未变。 抗日战争后期,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置淮北二行署,其辖地包括亳县、蒙城、涡阳3县涡河以北地区。解放战争时期,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豫皖苏边解放区建置皖北专员公署第三分署,其辖地包括雪涡县、涡阳县、涡亳县等县。后期,随着解放区的不断扩大,又相继建立第四、第六军分区。 1948年,阜阳地区全境解放。1949年3月,中共阜阳地委、阜阳专员公署成立。辖阜阳、蒙城、涡阳、亳县、太和、临泉、颍上、凤台8个县委和界首市委、阜南工委(1950年7月改称阜南县委)。1996年2月,撤销阜阳地区及县级阜阳市,设立地级阜阳市,原县级阜阳市区域分为颍州、颍东、颍泉3区,全市辖3区、亳州市(县级)和界首市(县级)2市以及太和、临泉、阜南、颍上、利辛、蒙城、涡阳7县;1998年2月,亳州市划出由安徽省直管;2000年5月设立地级亳州市,涡阳、蒙城、利辛3县划归亳州市管辖。目前,阜阳市辖颍州、颍东、颍泉3区,太和、临泉、阜南、颍上4县和界首1市。 |